弘扬王大珩精神 做“双实双崇”哈理工人 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校长李大勇在纪念王大珩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李大勇来源:我们的老校长发布时间:2015-11-10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为我们的老校长王大珩院士铜像落成举行揭幕仪式,深入研讨王大珩院士的科学与教育思想,共同缅怀王大珩院士的丰功伟绩,以此纪念王大珩院士诞辰100周年。

王大珩先生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他组织并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奠定了我国应用光学和工程光学的研究基础。他主持创建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1978—1983年,王大珩担任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83—1995年,受聘担任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1995年后直到逝世受聘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他领导的研究所和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我们深切怀念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永远铭记、发扬和光大他的办学治校思想。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对国家永怀赤子丹心,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早在青年时代,王大珩先生就有立志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远大抱负。193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唱着国耻悲歌《松花江上》,踏上庚款留学之路,公费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1941年考入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德国法西斯给欧洲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看到光学仪器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制造光学仪器的核心材料———光学玻璃的熔炼技术备受关注。为此,他毅然放弃在大学获取博士学位的机会,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转到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工作,为的是专攻光学玻璃先进制造工艺,以期能更好地报效祖国。1948年,他回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此后几十年,在科学研究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艰辛,他总是矢志不移、全力以赴。正如王老自己所说:我的一生叫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胸怀科学救国远大抱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

1932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就有数学天赋的王大珩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三所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等三所大学同时录取。他牢记辞行时父亲的嘱托:好好学,无识无能便无以自立自强,不自立自强者必遭欺辱。此为公理。人、家、国,莫不如此。进入清华园,王老走出了他人生决定性的第一步。1936年,在他最崇敬的老师叶企孙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光学研究的论文,顺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留在清华当助教期间申请到史量才奖学金,并到赵忠尧先生门下攻读核物理专业研究生。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爆发后,王大珩先生带着对伤痕累累的中华民族被日本侵略者推进了血与火的灾难之中的哀叹,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光学科学事业。留学期间,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二人之一,曾获得发明专利。他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他因此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计量局初建时期,王大珩院士在仪器馆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他曾三届连任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为发展我国计量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毕生的精力开创我国光学科学事业,是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院士和他领导的光机所转向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先后在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的高速摄影机。在发展我国空间技术方面,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方案研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王大珩院士在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色度标准、计量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始终以国家昌盛为己任,为国分忧,淡泊名利。

19861118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的通知,举世瞩目的“863计划从此诞生,“863”把中国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863”对中国高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然而,每当人们谈到王大珩院士对“863”计划的贡献时,他总是这样说,我们只是起到了一点催化剂的作用。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幸遇到了邓小平,科学思维与政治思维才有可能在同一个契合点上碰撞出火花,才有可能产生对我们国家长远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的“863”计划。

王大珩院士严以律己、谦虚谨慎。1982年,他的学生蒋筑英去世,在介绍蒋筑英事迹时,曾有蒋筑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的叙述。初稿送给王大珩先生审查,他把类似著名的字样统统划掉,并且说不能随便使用这样的词,是不是著名,要由社会来评价,不能自己说。”1991年,在北京召开了庆祝王大珩从事科研工作55周年会议,有领导同志讲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先生立刻站起来说:此话实在不敢当!在我前边还有严老、龚老、钱老等等,我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工作罢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时刻关注世界科技前沿,高瞻远瞩,寻优勇进。

1980年,王大珩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当选为技术科学部副主任,积极主动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咨询工作,还充分利用参加人大和政协这些国家最高政治活动的机会,积极建言献策。

1989年,鉴于国际上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新进展,王大珩先生与王淦昌共同向国家提出了 《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并实施。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他和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工程界盼望已久的中国工程院遂于1994年正式成立。1996年,他与四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建议国家设立单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立刻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仅一个星期后,国家科委就做出了在清华大学设立单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决定。

2001年,王大珩院士与20多位院士上书中央,希望国家重视对大飞机的研制。2003年春天,再一次亲笔上书温家宝总理,陈词恳切地提出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大飞机,要以大飞机的研制带动众多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和诸多基础科学的发展,从而加快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2004年,九旬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回复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为国家科技发展提出重要意见和建议。晚年的王大珩院士始终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时刻关注科技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高瞻远瞩、积极主动地为国家高层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许多重大战略决策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志们、同学们!在老校长王大珩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全校师生满怀深情回顾他辉煌的一生,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深入解析老校长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忠诚祖国、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寻优勇进的王大珩精神,做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哈理工人,继承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卓育人才,亦能亦德的王大珩科学与教育思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我们纪念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就是要弘扬王大珩精神,做双实双崇哈理工人。

学习他忠诚祖国的精神,热爱祖国,诚实做人;学习他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科学,踏实做事。学习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知;学习他寻优勇进的精神,崇敬学者,勇于创新。王大珩精神是老校长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王大珩精神就是要铭记老校长为学校30年校庆的题词,用实际行动践行他的谆谆教导,牢固树立卓育人才的教育观。

1988年,学校30年校庆,老校长挥笔为我们题写了我们要有: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作为哈理工人,每当捧读这一谆谆教导,都会更为深刻地感悟到这就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一生践行并使他成为伟大科学家的真谛,就是他为国家科学事业培养卓越人才的教育思想,就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办学永远遵循的教育观。

献身的精神,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成为祖国功勋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可感召后人的高尚政治品格。在民族危亡之际唱着国耻悲歌《松花江上》,踏上庚款留学之路。在权贵尊威分明的国度,他放弃博士学位,选择了光学玻璃物理师。迎着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捧着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扎根在焦土一片、冰天雪地的东北,开创了中国的光学基业。在无数次的选择中,我们的老校长王大珩院士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祖国,选择了人民;献身于国家,献身于科学。

求实的态度,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奠基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基石,它可培育后人的优良学风。他从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归来,落脚在一片空白的中华大地。带着他的V-棱镜,到大连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应用物理系,从破烂市场捡出来个物理实验室。他几下东北仔细考察,把仪器馆带到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长春,目标就是把长春建成中国最大的光学基地,建成像德国的昌司厂那样世界闻名的光学城。迎着科学的春天,他看中了哈尔滨气候干燥,适合搞精密仪器仪表,创建了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目的就是要培养仪器研究开发专门人才。在祖国的东北,他以求实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培养出了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蒋筑英为典型的一代科技英才。

革新的气质,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攀登国防科技尖峰,攻克科学难关的不竭动力,它可激发后人的创新精神。在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王大珩校长创建了精密机械、精密仪器专业,建立技术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在全国统一招生。开创了在技术物理基础上研发新型仪器仪表,与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技术等结合,把测试技术、新型仪器仪表研究与开发以及特殊元器件制造工艺作为技术物理的培养方向。1983年,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刚刚建成的物理楼设有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如光谱、激光、同位素、微波、声学等专用实验室,当时在国内也是少有的。

勤俭的作风,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成为平凡质朴、远见卓识科学巨匠一生恪守的生活准则,它可约束后人的行为规范。追忆老校长领导学校工作的足迹,为学校当时没有为他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而深感惭愧。后来了解与他共事的老领导才知道他从来就没有要求过,每次来学校指导工作都是把他的公文包和衣帽放到老书记的办公室,随后就是会见领导班子成员、约见系主任、看望教师、视察实验室……他每次来学校都是住在校内简易的招待所,粗茶淡饭、轻车简从。

集群的性格,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成为战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和宽广风范,它可凝聚后人的团队精神。在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办学中,老校长的集群思想是特别强调技术物理、精密机械、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科学管理等专业设置及专业间的协调配合。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尤其重视普通物理实验和专业性实验,建立开放型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维护和修理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要会做实验还要会设计实验。专业课老师要搞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走教学、研究、生产三结合道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乐观的情绪,这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笑对人生坎坷,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利剑法宝,它可开阔后人的豁达胸怀。在筹建仪器馆的初期,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在没有面前,老校长是这样说的:没有,这是一个最能令人灰心沮丧的现实了。在没有面前,我们一般的反应大多是失望、退却和逃遁。但对有些人来说,没有却往往是一个最可以引起兴奋的现实,因为没有,你才可能得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因为没有,你才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我想,我就是冲着没有这两个字来的。如果中国,从前,我也许就不会那么孜孜以求了;如果中国,现在,我或许就不会这样百折不挠了。无论如何,我是决不会因为没有而退却的。从此,我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

题词至今已经近30年了,老校长的谆谆教诲时刻铭记在我们心中,它已成为今天哈理工精神的源泉和哈理工文化的根基。我们要弘扬王大珩精神,做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哈理工人。

———我们纪念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就是要继承王大珩科学与教育思想,走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之路。

20009月,哈尔滨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85岁高龄的老校长重返学校。在视察校园和实验室后,他说: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要尊重实践的需要,要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科教育一定要强调基础宽厚,理工科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做到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建设的需要。

随后老校长又为我们题写了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多科互用,形成特色;卓育人才,亦能亦德;应迎世纪,面向祖国。这是他多年教育与科技实践形成的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我们新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一贯主张,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要走教学、研究、生产三结合道路。1978年,创建哈尔滨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时,他曾经说:“1979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先招一个班,招多了将来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长春光机所容纳不下。因此,79级只在一表中招收一个班30人。198273日,在长春光机所接见79级学生并安排到所属工厂生产实习,让学生参观所内实验室、长春汽车制造厂和净月潭卫星观测台等。19835月,老校长特地安排79级学生分别到北京中国计量院、北京科仪厂、长春光机所、上海激光研究所、长春气象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等单位做毕业论文。不负所望,这些学生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老校长特别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当时的技术物理系课程很繁重,数学采用数学专业的教材,四大力学课(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采用理论物理专业的课本。大三的学生到中科院研究所实习,在那里同学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科学研究第一次碰撞,很多同学从此喜爱上了科学研究,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担任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像哈工大的刘树田教授,在光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学院的洪艳姬教授,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在航空航天的研究中贡献突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王淑荣、谢冀江研究员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陈宇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教授,承担国家科技部“973”和蛋白质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研究课题;马英忠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工作,每年都有高水平的科学论文发表;王丽在新加坡国立计量研究院担任重要职位……这些技术物理系最早的学生,都直接接受了王大珩校长的教诲,令他们受益匪浅,受用终生。

老校长王大珩院士15年前的题词,一直指导我们坚持走以工为主、多科发展、教研并举、立德树人的办学道路。可以告慰老校长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指标都有了长足进步,为下一步强校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纪念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就是要不辜负老校长的殷切希望,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今天,哈尔滨理工大学走过了艰苦创业改革发展提升水平的65年的历程,凝聚了几代学者的汗水与智慧,积淀了与共和国工业体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的办学基础,也承载着十几万理工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强校梦想。我们决不辜负老校长的殷切希望,坚定不移地走强校建设之路,早日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今年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暨合校20周年,也是总结十二五和规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校风建设的工作思路,在净化环境、综合改革、特色办学和依法治校等方面做好大文章,谱写新篇章。

坚守传承学校优秀文化的自觉,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形成干群师生和谐创业的凝聚力

人间正道沧桑立,学术正品潮头直。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最为重要,但这些硬指标赖以生长的基础是大学的政治生态环境。一旦政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好的学科、再好的科研、再好的师资都会因不健康的环境而日渐凋零。什么是好的生态?在生态研究中,健康的生态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最大的自我实现,二是最普遍的互利共生。将其映射到政治生态中,一要保证干事有激励、有保障,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二要通过大家协同配合,各尽其职,使系统战斗力不断增强。好的政治生态要防止 “劣币驱逐良币,保证 “干事者得利,有为者有位。驱散政治雾霾,净化政治生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干部能健康呼吸。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客观地分析,我校的政治生态环境亟需净化和优化。 “干部心甘情愿端盘子,学者心情舒畅搞研究,干群师生和谐干事创业的局面远远没有形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王大珩精神作为我校优秀文化的根基,把 “双实双崇作为培育优秀文化的内核,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和行动统一。我们要通过增强校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和班子成员担当能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通过培训、考核、问效、追责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通过校处 (院)两级班子以身示范,增强全校干部教师的向心力,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环境。

坚信主观能动性的自主,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创造学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哈尔滨理工大学走过合校20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道路,靠的是理工人自强不息、锐意改革,奠定了向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基础。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下,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自强自立,做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文章。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方向,注重整体规划,尊重基层首创,加强政策协调。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出题目,以改革做文章,以稳定为前提。 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要建立以 “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分类评价体系改革,要建立教师、干部和学生的分类评价体系;综合改革的着力点是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要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上做文章。我校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改革工作,与教育部的要求高度契合。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实践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2015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已经完成。要以突出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时代要求和培养独具理工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标准,制定执行新版教学计划的协同机制,通过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及初步方案制定已经启动,津贴分配方案试行效果评价及调整也将在年底前完成。教师干部分类评价势在必行,要在借鉴兄弟院校做法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结合校情,拿出一个有力度、接地气、可操作的方案。

坚定学校办学优势的自信,聚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增强高水平大学竞争力。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同生共长,尽管几经变迁,已形成了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以及与地方经济结构相吻合的办学优势,在以智能制造、工业4.0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发展中更显我们的独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平需要特色展现,最有显示度的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学文化和内部管理特色,虽然我们已有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也在不断总结和逐步明确,当前还需要全校上下进一步统一认识,聚焦共识,同向同行,以求早日形成稳定的、被世人所公认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要突出基础扎实、作风踏实善于创新、长于创业(双实双创)的特色。随着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风改善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要通过课上课下互补,教师学生互动,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协同,建立人才特色保障体系。科学研究,要突出支撑行业技术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探索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立足行业与面向地方相兼顾的特色,不丢机电装备本色,紧盯新技术增长。要通过校企合作、研产融合,以点带面,让更多的理工专有技术、理工特色成果占领车间,占领工厂,直至占领企业。大学文化,要突出以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为文化品质基础,以师生教学相长,干群和谐创业为主流风气的校园文化特色。要通过有效的宣传载体大力弘扬理工文化,要通过具体的政策落实体现理工文化,经过持之以恒的培育、引导,使学校真正回归大学本真,达到以人才为本、以学术为本的崇高境界。学校管理,要突出制度约束与人性关怀相融合,战略规划与精细管理相配合,有效奖励与必要惩罚相结合(三合)的特色。要通过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形成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坚守依法治校的自律,构建切实管用的现代大学制度,增强办学治校的定力。

推进依法治校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是构建切实管用的现代大学制度。要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为支撑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目前,我校章程起草、论证和定稿工作已经完成,待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后即可施行。实际上,紧随其后的艰巨任务是依据章程制定或修改相关的管理文件,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尽快完成制度框架设计,依据总体设计落实具体分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高校的一项根本制度,暑期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研讨班的主要内容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得好,学校发展就有正能量,否则学校发展就受影响。能否执行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在于党委书记和校长能否合作共事。正如一位领导所言, “搞好一所学校需要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搞垮一所学校书记校长一任足矣。最近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下发了 《关于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我们要认真制定本校的实施细则。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院学术分委员会均已选举产生,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也已产生,我们要尽快完成各专门委员会组建和各自章程制定,扎实开展业务工作,真正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体系,要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要创新师生员工监督学校各级各类权力的方式和途径,校院两级工会组织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志们、同学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世纪科学家的辉煌人生告诉我们,成大才要有大抱负,更要有大德。能称为 “大家者,必有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既要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游韧能力,又要有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文化底蕴。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他的科学与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思想宝库的珍贵遗产。我们要世世代代学习和传承他 “忠诚祖国、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寻优勇进的王大珩精神,做 “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哈理工人。继承王大珩院士 “教研并举,理工结合” “卓育人才,亦能亦德的科学与教育思想,早日把哈尔滨理工大学建成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广大师生校友引以自豪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产出更多的优秀成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大珩院士是我们永远的校长,光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