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 为实现一流本科教育梦想导航

作者:周长群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1-07

日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2018年高校工程教育认证结果,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通过本次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这是继2018年自动化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的又一喜人成果。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6个专业获批为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被推荐至教育部参加下一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

喜讯传来,理工人倍感骄傲与自豪,倍感激动与喜悦。回首重任面前,教务部门统筹推进,教学单位请缨冲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展示了新时期理工人团结协作,奋发作为的精神风貌。成绩的背后,是相关专业教师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生动诠释,是新时期理工人对“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理工精神的躬身践行,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教育发展先进理念在我校已形成共识并开花结果的重要标志,更是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在我校传承发展的生动体现。

忆起2000年9月,已是85岁高龄的老校长重返学校参加50周年校庆活动,为学校题词——“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多科互用,形成特色;卓育人才,亦能亦德;迎应世纪,面向祖国。”这是他多年教育与科技实践形成的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新时期指导我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指南,是我校“知行统一,博厚悠远”校训的思想源泉,成为新时期滋养理工人的文化土壤,是理工人践行和坚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978年,王大珩院士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技大学并兼任校长。在我校办学实践中,他提出:“我们要在应用物理、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科学管理方面培养自己的科学技术人才,以适应研究开发新的仪器仪表需要”,把学校定位在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亲手创办了技术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精密仪器专业和精密机械专业,形成了我校初期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他前瞻性地提出突出“两个三结合”(即校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外——“学校、研究所、工厂”三结合)的教学思想,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本遵循。对比2017年4月“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我们会发现,老校长当年提出并践行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与目前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依然高度契合,彰显了老校长教育思想的远见卓识。

老校长用自己的一生探求科学真理,践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我国光学界的一面旗帜,更是我校的一面高扬的旗帜。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追求一流、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大力协同、团结协作、讲求正气、提携新人的团队精神。学习并传承王大珩院士的教育思想,弘扬“大珩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理念,对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学及课程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弘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强化教研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双一流”建设中聚焦人才培养第一要务。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是构成“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这在当前教育界已形成共识,也是我校近年来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聚焦的重点工作。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我们要在学科布局中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科互用的原则,以“新工科”建设改造和升级传统专业,提升专业内涵,推进新工科建设实践,保持我校在行业中的特色与优势;要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在政策制定、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引导一流师资为本科生传授知识;要持续坚持教研并举的办学思想,鼓励支持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育教学优势,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吸引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弘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实现卓育人才的办学目标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坚持质量标准。我们可喜地看到,回归高等教育“育人”本真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风向标,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遵循教育规律,把发展重心调整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来,促进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高,协调发展;要坚持“亦德亦能”的人才培养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复兴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等,努力培养“会学习、会思考、能解决问题、有创造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要继续传承老校长“两个三结合”的办学思想,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与沟通,建设一批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科研协作”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外协同创新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弘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在师德教育中倡导甘为人梯的价值追求。老校长在《我的自述》中写道:“我努力做到以公为先,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人,团结协作”。好的教师,不只是为学生讲好课,传授知识,而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之路。要建立教学学术制度保障体系,依据教学学术思想重构教师业绩评价、职务晋升考核、薪酬奖励、学术水平评价等制度,引导教师聚焦于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营造学校重视教学学术和教学主导地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典型引领,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弘扬高尚师德,引导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师德标准,坚持“四个相统一”的行为规范,牢记“四个引路人”的使命任务,主动践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为师之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弘扬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育人中倡导寻优勇进的优秀品质。老校长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是学校宝贵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根基,汇聚为引领学校健康发展的大学文化和激励理工人寻优勇进的精神动力。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要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继承大珩精神,践行“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理工精神,进一步夯实“双实双崇”的文化品质,使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融入到育人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先优表彰大会上,学校党委号召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在自身能力提升中,塑造理工师生的新形象,在强校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理工师生的新业绩,在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进程中,彰显理工师生的新作为。希望全体理工人继续传承和弘扬大珩精神,把我校69年办学历程中凝聚的文化血脉传承下去,主动融入到育人实践之中,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众人划桨,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中再展风采,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