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恩师 光照后人

作者:赵成文来源:我们的老校长发布时间:2011-07-24

 原技术物理系主任  赵成文

          51年前,即19609月我开始聆听王大珩校长讲授“电子技术”课。当时,我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光学专业读大学三年级。当时王大珩校长45岁,风华正茂,精神焕发,功绩显著,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入选的科学技术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任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兼任由他创建的长春光机学院院长。

1961年和1962年,王大珩校长相继给我们技术物理系技术物理和应用应用光学两个专业四个班120人讲授“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课,每周两次课,每次课100分钟,一个学期72学时。课间我们都上前围着他问些问题。80年代老校长曾对我说:“我给你们上课也挺辛苦,讲一次课要备课8个小时。”在大学里,连续三年分别讲三门课的老师是不多见的。自此我与王大珩院士结下深厚的师生感情。

1978年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召开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此间决定将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成都工学院和黑龙江工学院划为中国科学院所属,查中央组织部文件看到,当时由华国锋主席批准王大珩院士任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这在黑龙江省、哈尔滨有院士当大学校长还是第一次。我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调入由黑龙江工学院改建的哈尔滨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教研室任教,直到199712月退休。20年任教亲身感受到老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科学家的风范。

王大珩校长纵观全局,跟踪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振兴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记得在79级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大会上讲话报告中王校长说:“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学子到国外都能做出成绩,是因为国外的仪器仪表比我们先进。”“我们要在应用物理、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科学管理方面培养自己的科学技术人才,以适应研究开发新的仪器仪表需要。

王大珩校长不计血本培养学生

身为长春光机学院的创建者王大珩院士亲自制定教学计划,亲自讲课,亲自带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把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调出给学生兼职授课,让学生进研究室使用仪器设备,真刀真枪地参与项目研究。研究所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开放,供学生查阅文献和资料。

记得1978年创建哈尔滨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时说:“79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先招一个班,招多了将来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长春光机所容纳不下。”因此79级只在一表中招收一个班30人。

198273,在长春光机所接见79级学生并安排到所属工厂生产实习,让学生参观所内实验室、长春汽车制造厂和净月潭卫星观测台等。

19835月经王校长同意和支持,安排79级学生分别到北京中国计量院、北京科仪厂、长春光机所、上海激光研究所、长春气象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等单位做毕业论文。

不负所望,这些学生普遍受到这些单位好评,他们把我们称为大物理系,纷纷到学校来要毕业生,还要求以后继续派学生来单位做毕业论文。

198365,当时王校长家没有搬进北京,他长时间住在北京友谊宾馆。因为宾馆的会议室供外宾和首长使用,所以他在百忙中选择在宾馆东侧大门外台阶上接见了来京做毕业论文的师生,长谈两个多小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寄予厚望。

王大珩校长特别注重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

在创办长春光机所后不久,创建了长春光机学院和0308工厂。他联名倡议国家设“863”计划,跟踪国际高新技术;倡议设中国工程研究院和教师节。在任校长期间提出一些新专业设置。要求教专业课老师搞科学技术研究,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跟踪专业前沿发展动向,出成果出人才。每逢到学校都要多看一些科研成果。

王校长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重视试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强调数学是学好应用物理的基础,在学完高等数学基础上学好数学物理方法,开设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课。

让我们难忘的是“原子物理”考试。1962年大四期末考试时,等王老师近一周才从法国出差回来。第二天来到考场,在黑板上写出“论电子自旋”五个字,接着让我们看书半小时后答卷,他说完穿上大衣走了。我们从未复习过这样的题目,从上午八点半一直到晚十时,我们四个班120人只有几个人主动交卷,辅导老师无奈强行收卷。答卷期间吃饭喝水入厕随便 。考试结果有极少数人及格,经过补考,我们班有两名留级。通过这次考试使我们受到一次深刻启发和教育----读书一定要端正思想,讲究学习方法,绝对不可似懂非懂、不求甚解,为学知识和作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1983年哈尔滨科技大学刚刚建成的物理楼设有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如光谱、激光、同位素、微波、声学等专用实验室,这在国内当时也是少有的。我曾问过王校长物理楼为什么建成平顶而不建成脊顶的,平顶容易漏雨。他说平顶是为了建卫星观测平台。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张开放实验室,设备出故障可由学生维修调试,培养学生会做实验也能设计实验。

王大珩校长一心为国、淡泊名利、勤俭朴素、平易近人

据了解有几十个头衔,从不表露自己,从不接受任何礼聘。不管怎样忙,有求必应,飞来飞去都是坐经济舱。每次接见交谈,从不受时间限制,谆谆教导,诲人不倦。1995年,王校长年已80岁,来校参加技术物理系系庆会和学术委员会。1998年, 83岁王校长来校听取学科规划汇报;20009月,他已是85岁高龄,来校参加建校五十周年校庆会。有次来校被安排到宾馆住宿,他直截了当地问:“为什么不住学校招待所?”意思是嫌宾馆收费太贵。学校想给他和同行的院士一点赠品,经了解老先生一丝不苟、压根没敢说更没敢做。

如今,我也进入古稀之年,为有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师、老校长终生感到荣幸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