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院士——我们永远的敬仰

作者:崔玉祥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发布时间:2011-07-24

 

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崔玉祥

惊闻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王大珩院士逝世,尽管心里有点准备,但还是为之震惊和悲痛。因为这学期我们正在建设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史馆王大珩展室,前些天曾得到他病重的消息,学校要求做些准备和预案。在搜集他的资料时,他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感动着我们。想想我真是有幸与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交往,他是我们的校长,我的大学毕业证书签盖着他的名章。他是我们的名誉校长,多次来学校我接待过他,每次我都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在我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是王大珩、何泽慧等7位院士19973月去莫河观看上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在设计王大珩展室布展内容过程中,我查找到一套少儿科普系列——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王大珩院士著的《七彩的分光》,我才知道那次是他们自费去莫河的。何泽慧、王大珩两位院士都永远离开了我们,由此我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更加油然而生。我意外的找到了我当年写的一篇《我们崇敬的科学家》原稿。在悼念老校长的日子里看后自己又一次为之感动,今天拿来与大家分享,共同怀念一代杰出的科学巨匠。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写于19973月)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大珩,时刻都在关心着学校的发展,每次来哈都要到学校来看学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学校领导和广大干部教师也都愿意听听他对学校办学的指导,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多出思想。这次漠河观测日全食和海尔—波普彗星,引来了王大珩等天文、航天、物理等七位院士。在迎接我们老校长王大珩的包厢里一同走出一位年近八旬的白发老太太。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再打量她随身携带包裹,尽管我知道这个车厢里下来的都是来观测日全食的科学家及天文工作者,但我还是未敢冒然。要不是我在老校长耳边问过这位老人是谁,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就是我国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是我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夫人,老校长王大珩让我们称她何先生。

随同省科协接待组将两位院士接到宾馆,我们问过他们有什么事要办,我们尽量提供帮助,两位老院士一一谢绝。安顿他们休息后,我们离开了宾馆。回来的路上,看着繁华的街道和熙攘的人群,想着何先生一身粗布装束,手里提着的那个用了多年,现在很少能见到的旧旅行袋,设想如果她走在这个都市的大街上,谁能想到她会是一位科学老人,曾是使我国原子弹上天的中外驰名的科学家。

当我们翻阅历史的资料就知道,何泽慧院士出身于优裕的家庭环境。她与钱三强、王大珩曾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同班同学。四十年代,为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他们分别留学德国、法国和英国。19464月,在钱三强与何泽慧的婚礼上,约里奥居里曾致辞说:“钱三强先生和何泽慧女士都是学原子物理的,这种结合,将来一定会在科学事业开花结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世界物理学家在英国剑桥举行战后基本粒子会议,他们宣读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论文,这项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普遍注意,美国科技杂志称它为科学成果的“珍品”。1964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了解我国核发展的情况的人们都清楚,钱三强、何泽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当我们按约定时间来宾馆看望二位老院士的时候,正好看到他们从出租车上下来。我们怀着歉意问明老校长,他却笑着说,何先生第一次来哈尔滨,我陪她到松花江边看看。校长邓中兴关切地说,学校可为您提供车用。王老又说不想给学校添麻烦。考虑到漠河处于高寒地区,我们特别仔细地看看二位老院士的衣帽鞋等准备的怎样,当打开他们的旅行袋,我们看到王老带的六十年代用的坦克皮帽,何先生脚穿着一双破旧的旅行鞋,带了一双旧毛袜,她又解开粗布外衣,给我们一件一件地看她穿的毛衣,并非常风趣地说,我的衣服是开天窗的,非常灵活。看了她穿的四件毛衣,都是穿了多年的旧毛衣。看过他们的衣服、鞋帽后,想到在漠河观测日全食会在外边站得时间长,学校领导特意为二位老院士送去了毡底棉布鞋。当邓校长把鞋送给二位老院士时,他们非常喜欢这样既轻便又暖和的大棉鞋,在场的人都对何先生说,把您的那双旧旅行鞋扔掉吧。何先生却非常坚决地说:“不能扔,我回到北京仍然可以穿它乘班车上班。”并且非常认真地要看买鞋的发票,付给我们钱。

何先生是第一次来黑龙江,在我们再三说服下,二位老院士答应从漠河回来到虎园看看东北虎。正巧这天又是何先生刚过八十三岁生日,她又属虎,二位老院士孩子般的兴致勃勃地看了东北虎后,我们想在虎园为何先生买个生日礼物,听说是我们要出钱买,她说啥也不肯,最后我们请老校长出面,就说是他为她买的生日礼物,她欣然接受了。谁知又惹来了这位老科学家的认真。老校长王大珩执意说道,我买的就是我买的,一定要由我来付钱。尽管我们再三推让,临登机前还是把钱给了我们。面对这两位老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我们再也无法拒绝了。

从漠河回来,我们看到老校长王大珩仍然带着他坦克皮帽,何先生仍然穿着她的旧旅行鞋,带着那只旧旅行袋,这就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在平凡生活中反映出伟大和高尚,从而闪烁出一代老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这次七位院士来黑龙江观测日全食,是由省科协等有关部门组织接待。王大珩与何泽慧院士走的时候,我们直接到机场送行。当时我们想从宾馆出来一定会有专人送他们直接到机场贵宾室候机,我们便提早到了机场,想象一定会在候机室门前遇见两位老院士。等着等着,我们却看到距候机室百米之外的车下来了二位老人,拖着他的拉杆行李包从候机室前的坡路上来了。我们抢上前去接过老院士的行李,没有看见送行的人,送行的车已一路开去,那么贵宾候机室更需我们出示院士证临时联系了。当两位老院士从普通候机室登机离去的时候,二位老人拖着行李从坡路上来的情景一直萦绕在眼前……。

重读这篇文章,我又联想起王大珩院士在讲当年为什么把光机所选在长春建设时说的话:“长春有工业基础,有一定的条件,有利于光学事业的发展。那时候,我心里的目标就是要把长春建成中国最大的光学基地,建成像德国的‘蔡司厂’那样世界闻名的光学城。我们那代人,能得到一个机会为国家做点事情,就心满意足,再也不会去计较什么了。人是习惯了把做事放在第一位的,个人生活其次。我们做起事情来,从来不会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是从国家考虑,从事业考虑。无论是怎样艰苦的地方,大家都是高高兴兴地打起铺盖卷说去就去了”。

一代宗师,世代楷模。我们崇敬的老校长王大珩院士留给我们这样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理工人没有任何理由把它丢掉,一定要把老校长的精神品格世代相传,把哈尔滨理工大学建设成为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所希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1997年3月,王大珩、何泽慧参观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