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文化 打造人文理工

作者:张强 周长群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1-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校注重传承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文化品质,坚持德育为先,以“知行统一,博厚悠远”校训为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与魅力,举办了“学校寻根之旅”系列活动,多部门协同发力,旨在理工科院校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品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系列创新活动,无论是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收到积极成效。

◇寻根之源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追求,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优良传统。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办学理念的创新,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以优秀的理工精神和先进的文化模式、文化理念感染、引导、教育师生员工。学校党委于2013年下发了《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方案》(党发[2013]53号)文件,并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学校在理学院门前树立了老校长“王大珩”院士铜像,激励一代又一代理工学子传承大珩精神,弘扬赤诚忠贞的家国情怀;在南区校园修建了人文景观“外语角”等,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校友们捐资建成了校友园林,激励在校学子刻苦学习,不忘母校教诲,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寻根之路

在“寻根之旅”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了载体形式、积淀了文化内涵、拓宽了传播途径、内化了精神品质,从而收到了预期效果。

铭记校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了弘扬理工精神,发挥教育阵地作用,让理工学子了解老一辈理工人的创业精神和学校文化,2010年学校校史馆揭牌并投入使用,1000平方米的校史馆由4个展厅和王大珩纪念馆组成,通过图片、影音宣传、文物展示等载体,展现了建校68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昭示了以王大珩先生等老一辈哈理工人的拼搏精神和学校历史文化。目前,校史馆已经接待了新生入学教育参观、党员培训教育、国内外高校代表团、校友和社会人士两万余人次。校史育人的功能日渐凸显,不断引导哈理工人感悟学校先贤创学之艰辛,不断激励一批批理工学子努力奋斗,不断夯实广大师生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增强哈理工人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育人——培育理工人共同遵守的价值追求

凝练校园文化,凝聚教师共识的“最大公约数”。1988年,老校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为学校题写了“我们要有: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这既是老校长光辉人生的精彩总结,也是寄语哈理工人的殷切厚望。1995年合校后,学校充分总结凝练原三所学校校训并传承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精华,形成了学校“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和“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文化品质,倡导哈理工人坚持理想信念与追求真理相统一,胸怀祖国与时代责任相统一,渊博学识与高尚品格相统一,志向高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这是新时期滋养理工人的文化土壤,是理工人践行和坚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广大教职员工践行和坚守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承经典——展示国学文化之魅力

中国之学乃成人之学,亦为成“仁”之学,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国学文化中的精华,对其个人修身以及未来民族之命运都极其重要。学校图书馆利用各种途径展示中华文化遗产,旨在通过展示使中华文化遗产更加深入人心。整理并印制了古文资料,设置“国学经典阅读专区”,以供师生查阅。在西区分馆设置国学阅读区——“觉晓斋”,该书斋的墙壁上悬挂着毛笔字画,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图书馆工作人员设计并制作了一组传统文化纸品套装,包括8款书签和5套明信片,深受师生的喜爱。每年“孔子诞辰日(夏历八月廿七)”举办纪念活动,包括《论语》诵读快闪活动、《论语》抄送书法比赛、“穿越千年——我与儒学的故事”征文比赛、文化学者讲座等。除此之外,规定每年4月为“传统工艺制作体验月”,从传统手工艺、服饰、礼仪三个维度推广、普及、展示传统文化,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传统工艺匠人来校讲学,学生在工艺大师指导下体验工艺制作过程等。

理学院材料物理系硕士生导师张国华,虽然是一位专门研究理工科领域的老师,但是他时常思索中国人的特质来自于何处,这种传统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开始寻找起了这种常使自己魂牵梦绕的学问——“国学经典”,并通过图书馆的育人平台,把“传承国学”活动推广,让更多的理工师生受国学文化的滋养。一是编写《学校大学生国学经典手册》,分发给大一新生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书籍,奠定人生智慧;二是定期组织“经典诵读会”,通过诵读《论语》等经典书籍,领悟先贤智慧,构建书香理工;三是定期举办“真人图书馆”,让同学们在文化交流与国学专家近距离思想碰撞;四是开办“论语一百”,利用课前20分钟,带领学生诵读《大学》、《论语》等经典名作,唱古诗词谱成的歌曲。目前,张国华老师已经举办中、英文经典诵读会49期,外国文学漫谈讲座2次,不同规模国学讲座11次。

文化普及——推进传统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5000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血脉,净化青年学生的精神底色,是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多部门协同发力,整合资源,以“科学与人文融合、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升民族凝聚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以“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理工精神和“双实双崇”文化品质为引领,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着力打造具有理工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品牌。

校团委大学生讲坛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为宗旨,为学生搭建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丰富青年学生的文化底蕴,举办了近500期高品质、高质量的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于丹,著名作家梁晓声,《人生若只如初见》作者安意如,首个穿过罗布泊、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雷殿生,央视《正大综艺》主持人谢佳勋,央视名嘴阿丘,《百家讲坛》主讲人张望朝,中央电视台双语主持人季小军,“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北大双胞胎作家苑子文、苑子豪等百余位各界名人做客讲坛,使得广大青年学生聆听智者声音,领略大师风采,静思兴替得失,感悟文化魅力。

“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萦绕在青年学子心头的甜美梦想。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至今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瑰宝,化工学院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贯彻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精神,连续承办了五届“国风雅颂”诗词风采大赛。比赛以“传承文化之美”为主题,以“礼敬诗词歌赋”为内容,以“古典才艺展示”为补充,让广大师生重温古典诗词的瑰丽,感受古典才艺的魅力,用传统的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为理工师生们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展现了理工学子“博厚悠远”的传统;外国语学院连续4年举办了“文以载道•科技语你”中华文化大赛,内容为中华文化知识和中国国情知识(涵盖时事政治、历史、地理、刺绣、唐装、茶、国画、书法、戏剧、陶瓷等知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进一步传承与绽放。

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的“书香校园”图书漂流活动是以“分享·信任·传播”为主旨的读书活动,采用无人管理模式,提高学生们借阅捐赠书籍并及时归还的诚信素质的活动,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活动中全体理工学生可以免费免手续领取图书漂流活动的书籍,每人每次仅限一本,在借阅日后的两周内让图书回漂,并在书后的“读书心得卡”上撰写读书心得。自2011年学校举办第一次图书漂流活动以来,共筹集图书3100本,活动设置45个校内漂流点,覆盖了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学生生活学习场所,6年来共有13000人次参加了活动,图书的回漂率达85.8%,收到读者心得卡7156份。“书香校园”图书漂流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拓展知识面、提高内在素质与修养的同时,在全校形成读书热潮,使图书之香溢满理工校园,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树立了优良学风。

自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后,校团委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共承接中央民族乐团、黑龙江歌舞剧院、黑龙江京剧院、齐齐哈尔大学等七家单位来我校进行10场演出,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大家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耳濡目染中走近高雅艺术。

创建平台——拓宽文化育人渠道

文化培育的影响力须多元渠道的传输。理学院青年教师罗来珍教授,为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希望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因此罗老师组织举办了以“约书共读”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参加活动。先后举办了《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论语》、《教育大境界》、《信仰》为内容的读书交流活动,来自理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气学院的十几位老师参与了活动,不同专业的老师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谈起,共同探讨文化育人感想、做法和体会,为理工科院校文化育人探索了新途径,截至目前,读书沙龙已经举办了四期。

测通学院学生邱志强在日常学习中,了解到大学生存在人生迷茫、缺乏内在驱动力等问题,在互联网创建了“钻天扬网络信息平台”(以下简称“钻天扬”),与图书馆合作,定期开展国学、管理、历史、哲学、等主题的读书会,目的在于通过线上交流唤醒同学们的主动意识,构建理性的思想空间,活跃学校的人文氛围。“钻天扬”通过打通各年级同学进阶的通道,在思想唤醒的同时为同学们提供学习技术、进实验室、参加比赛、实习、出国、就业、创业的服务,力求把正知、正念的同学凝聚起来,传播正能量,形成辐射,带动更多青年积极奋进。

校团委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一二·九”文化艺术节的育人契机,创新内容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领。整合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学生社团文化节、一二·九文艺演出、感动理工、青春诗会等品牌优势,探索开发动画、新视听等文化产品,开展以礼敬“双实双崇”文化传统为主题的微电影创作等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成立了“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依托青马工程深入推进“四进四信”活动, 被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后勤管理处、学生处等部门通过实施美育型校园文化环境规划和美育型班级、寝室文化环境建设,重视活动环境的创造和设计,构建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课堂活动、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美、认识美、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引导学生了解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悦”读计划——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引导学生养成终身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2017年10月27日,学校“青年学子‘悦’读计划读书养成工程”正式启动。涉及学生工作的各部门和单位多方联动,开展2017级学生青年学子‘悦’读计划读书养成工程,并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每周一晚自习的青年学子‘悦’读计划读书分享会。分享会上,各学院精心组织,积极分享学院院长书记、名师推荐的精品书目,建立读书角,旨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书养成工程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人文素养,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优良校风学风。自活动启动以来,覆盖2017级团支部191个,新生5425人,各学院累计开展读书分享会1114次,分享图书1020本,收到读书心得8501篇。同时,校团委牵手新航道国际教育(哈尔滨分校)成立青年学子‘悦’读计划读书基金,向各学院共捐助读书基金8万元人民币并捐赠英语类图书支持各学院建立英语读书角。各学院深入开展读书养成工程,“书香理工·青年学子‘悦’读计划”日益丰富着理工校园文化氛围,“悦”读“经典”渐渐成为理工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也正在辐射每一位理工人的习惯。

◇寻根之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凝聚力,使文化建设在校园内方兴未艾,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连续三次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高校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后,又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单位标兵”殊荣。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黑龙江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标兵单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普通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寻根之旅”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到了阶段性成果,激发和指引了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信仰的民族之根,从而坚定师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树立,必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融入到师生的思想、精神和血脉之中,更好地传承哈理工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甘于奉献、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以更优秀的业绩书写哈理工教育事业的奋进之笔,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共同谱写哈理工发展的美好篇章。